文 | 六六鳞
编辑 | 六六鳞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一场演讲的票价居然高达2430美元,竟然比许多顶级演唱会还要难抢。这场奥巴马的“总统之夜”在伦敦举行,门票一经开售,几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。是奥巴马的演讲内容有如此魔力,还是他的明星效应足以吸引无数粉丝?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,但门票售罄是事实。
展开剩余87%当天,O2官网几度瘫痪,订票页面频繁刷新,令人捉摸不定。最贵的VIP票——2430美元,刚一发布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。这不是一场演唱会,也不是电影首映,而是一场前总统的主题演讲。门票价格远超碧昂丝的演唱会票价,甚至与泰勒·斯威夫特的票价相媲美。连合影机会也变得异常珍贵,供不应求。
票价设有不同档次,从172美元起,逐步上升至671、1450,再到2430美元,每个档次的服务也逐步升级。前排席位、快速入场通道、奥巴马签名书籍、合影机会、专属活动通行证,这些内容不仅迎合了追星族的需求,也击中了许多人对政治人物的崇拜与幻想。而那些最贵的票,附带的“现场合影”成为了社交货币,价值远超门票本身。
其实,这不是奥巴马第一次将自己的演讲与门票经济结合。卸任后,他与米歇尔签约Netflix,出版畅销书《应许之地》,并通过高端演讲巡回活动,打造了属于自己的“后总统品牌矩阵”。每次公开露面,都是一次全球的曝光;每次演讲,几乎都能引发门票抢购热潮。从2017年起,他在加拿大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地的演讲活动都早早售罄,这次伦敦站不过是再次验证了这一现象。
让这场活动成为热议焦点的,不仅仅是奥巴马的演讲内容,还有活动的包装形式。活动名称“An Evening with President Barack Obama”(与总统共度夜晚),这几个字眼一看就能让人感受到活动的特殊氛围——既富有情感,又充满故事性,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高端聚会感。这样的包装颠覆了传统政治活动的严肃刻板,更像是一场结合音乐节与TED演讲的时尚盛会。
活动的主持人是英国著名历史学者David Olusoga,讨论的主题则是“美国的未来”。话题看似政治性强,但演讲风格却富有娱乐性。就像奥巴马一贯擅长的那样,他能将复杂的政治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幽默段子,把历史与使命感融入日常的反思之中。预计现场氛围会非常轻松,幽默又令人共鸣。
从票价的设定来看,这场演讲显然走的是“高端路线”。它并不服务于大众,而是在制造稀缺性。尤其是“总统合影票”这类特殊商品,名额有限,价格自然高涨。主办方深知,这不仅仅是卖内容,而是在卖“机会”。能够与前总统合影,成了某些人社交平台上的荣耀,朋友圈、领英上随便一张合影,都足以让他们在职场中倍受青睐。
高票价背后还有一个隐秘的因素,那就是内容的不确定性。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奥巴马会在演讲中谈些什么,是否会回应当前最热的话题。购票的观众所押注的并非演讲的内容,而是奥巴马作为一位政治偶像的现场经验值——这是一次参与、一次共鸣的机会。
归根结底,购票者并非在购买知识,而是在购买情绪;他们购买的也不是演讲稿,而是那份具有仪式感的独特体验。而奥巴马显然懂得如何让这张票物有所值。
作为一位卸任后的前总统,能够以高于顶级歌手的票价吸引人群,这可不是每个前总统都能做到的事。
奥巴马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热度,与他在卸任后的自我营销策略紧密相关。Netflix、Spotify、纪实文学、联合国活动、全球演讲等一系列动作构建了一个跨界的奥巴马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人物,而是一个全球性品牌,拥有大量的支持者、粉丝、购买力,并且依旧散发着强烈的道德光环。
“身份叠加效应”正是奥巴马能够持续吸引人们关注的关键。一方面,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,象征意义极强;另一方面,他的演讲能力一流,几乎每次公开亮相都会引发共鸣。卸任并不意味着他消失,反而给了他更大的自由度,让他可以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。这种“解放后的自由感”,正契合了现代观众对“真实人物”的需求。
此次伦敦演讲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奥巴马全球巡演计划的一部分。几乎每年,他都会参与不同国家的论坛与峰会。每一次出场,都是新闻,门票每一张都带着流量。这次英国之行,结合了历史学者的主持与社会议题的主轴,既保证了内容的深度,又成功引发了媒体的预热。
背后团队的努力同样不可忽视。活动策划人Stuart Galbraith是英国演出行业的资深人物,曾操作过大量重量级的音乐巡演;而Alex Fane则是英国演讲类活动的明星制作人。这两位合作,将一场简单的演讲打造成了一场政治与娱乐的盛大演出。虽然这种操作并非首次,但与奥巴马的身份结合后,效果被无限放大。
此外,还要提到的是“市场空缺”。如今,全球范围内能吸引多国观众并成功售票的政治人物可谓屈指可数。美国的前总统中,克林顿与布什鲜少参与公开活动,川普虽然高调但争议不断。相比之下,奥巴马凭借稳健的形象、温和的观点,能够吸引跨党派的广泛关注。他对主流中产阶层与国际青年的吸引力,注定使得观众愿意为一场演讲支付高额费用。
这次演讲的观众群体也很特别,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圈人士,更是泛文化群体。媒体人、教育工作者、公益基金成员以及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,他们的关注点不仅仅是“美国的未来”,更关心奥巴马如何看待“全球的未来”,他对社交媒体、人工智能、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看法。
这种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追星族或听讲者,他们在寻求的是共鸣,是精神上的连接。在如今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,奥巴马成了一个稀缺的“稳定声音”。他的每一句话,似乎都在向人们确认:仍然有人在思考未来,仍然有人在用理性表达共识。
这场演讲,逐渐演变成了一场跨界社交事件。观众们购买的,不仅是内容本身,还有参与其中的情感体验。而奥巴马,这位曾经的总统,正通过一张门票再次证明:真正的影响力,不只限于在任期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